期刊简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我们的办刊宗旨为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和政策,为人民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我国的临床电生理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从事心律失常学和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律失常学与心血管病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并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杂志。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663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859/R
邮发代号: 82-883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7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6638
- 国内刊号:11-3859/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心率减速力对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偿期患者死亡风险的预警价值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DC)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失代偿期患者死亡风险的预警价值。方法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选择74例CHF失代偿期患者,通过动态心电图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进行评估,动态心电图重点分析DC和心率变异性(HRV),统计DC与Apache评分和HRV的相关性,比较DC、HRV和Apache评分预警患者死亡风险......
作者:师幸伟;杨波;谢刚;李秀琪;芦兰 刊期: 2016- 03
-
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抗凝监测指标的研究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探索用于监测达比加群酯抗凝强度的合适指标。方法自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医院住院的34例NVAF患者,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52~81(67.8±8.0)岁,给予达比加群酯110mg/次,每日2次口服。观察临床症状、体征,监测服药前、服药1、4周及3个月时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
作者:张玉静;李学文 刊期: 2016- 03
-
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性猝死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病死率高,预后差,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预防心脏性猝死虽有效,但价格昂贵,广泛应用受到限制。分析DCM室性心律失常引起心脏性猝死(SCD)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更好地预防SCD事件。方法从2008年4月至2013年10月入住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符合诊断标准的DCM患者中选取曾因室性心律失常出现心脏骤停(心室颤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引起意识丧失并进行电转......
作者:张炜;党爱民;樊晓寒;陈柯萍;张澍 刊期: 2016- 03
-
选择性肺静脉造影对肺静脉大环隔离术中主要质量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选择性肺静脉造影对肺静脉大环隔离术中主要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因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而接受肺静脉大环隔离术的患者116例,随机(抛硬币法)分为两组:选择性肺静脉造影组(61例)和非选择性肺静脉造影组(55例)。对两组患者术中曝光时间、总手术时间、肺静脉隔离率和预定消融径线外消融点数进行分析。结果选择性肺静脉造影组与非选择性肺静脉造影组相......
作者:董淑娟;楚英杰;余海佳;李兵;宋慧慧;杨亚攀 刊期: 2016- 03
-
影响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导致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提高临床高危患者的识别并改善预后。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于阜外医院住院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左心室射血分数<0.40且心电图证实出现房颤的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出院后每半年随访1次。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或接受心脏移植手术。通过多因素Cox生存分析影响心衰合并房颤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连续筛选265例收缩......
作者:马文韬;赵爽;樊晓寒;张澍 刊期: 2016- 03
-
左心室四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应用一例
患者女,67岁。因“反复活动后气促12年,加重伴咳嗽1个月”入院。患者2004年出现活动后气促,大约步行800m后出现,休息后可缓解。无胸闷、胸痛、恶心、呕吐、头痛、晕厥。多年症状反复出现,当地就医多次,具体治疗不详。1个月前症状加重,约步行300m可出现气促,伴咳嗽、咳白痰,伴夜间端坐呼吸,无胸闷、胸痛、头晕等症状。遂前往当地医院就诊。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全心明显增大,考虑扩张型心肌病;二尖瓣关闭......
作者:袁沃亮;周淑娴;王景峰 刊期: 2016- 03
-
左心房左心室心外膜起搏成功治疗完全性左束支阻滞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一例
患儿女,4岁,主因“发现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3年余”就诊入院。患儿为足月剖腹产娩出,生后一般情况好,于2011年(生后7个月大时)因“感冒”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心脏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具体不详),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诊断“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予地高辛、卡托普利、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强龙)、环磷酰胺等治疗,效果欠佳,多次复查超声心......
作者:刘海菊;李小梅;徐忠华;江河;崔建;马雪静 刊期: 2016- 03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单、双线圈除颤导线对比研究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除颤导线分单线圈和双线圈两种,目前临床上(尤其在国内)仍以双线圈导线使用更为广泛。随着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除颤导线的植入量明显增加,且伴随患者寿命延长及年轻患者ICD植入量增加,导线需要拔除或更换的情况越来越多见。尽管目前研究表明ICD导线的拔除是安全、有效的,但整个拔除过程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双线圈导线的上腔静脉(S......
作者:武渊;宿燕岗 刊期: 2016- 03
-
心脏生物起搏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缓慢性心律失常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自从1958年问世至今,心脏植入性电子起搏器已成为临床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一线手段。虽然电子起搏器技术不断完善,但在长期临床应用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1],如导线断裂、电磁干扰、囊袋感染、电池寿命有限以及缺乏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性等。基于上述问题,探索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势在必行。本文以现有文献,对心脏生物起搏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杨绳文;刘志敏 刊期: 2016- 03
-
左心耳与血栓栓塞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其对人类主要的危害之一为血栓事件的发生,多数血栓事件的发生为房颤导致的心脏内血栓形成,心脏附壁血栓脱落而导致栓塞事件。左心耳是心脏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其结构及功能与血栓事件的发生相关。抗凝药物为房颤患者预防血栓的基本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存在相关风险及禁忌,且依从性不佳,新的预防房颤血栓事件的微创技术如左心耳封堵,左心耳套扎等正被临床所研究及推广。......
作者:孙思瑶;张树龙 刊期: 2016- 03
动态资讯
- 1 心脏性猝死一例
- 2 犬急性心房颤动电重构现象的实验研究
- 3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电风暴的临床随访和治疗
- 4 心房扑动伴假性起搏器心房、心室感知功能不良一例
- 5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33年
- 6 冷冻球囊消融与磁导航指导的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对照研究
- 7 蛋白激酶C的空间不均一性分布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
- 8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问题和挑战
- 9 改良房间隔穿刺术学习曲线研究
- 10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
- 11 慢性心房颤动犬心房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与整合素β1基因表达的意义
- 12 心悸患者窦性心律时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作用
- 13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心内接触式标测与非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射频消融
- 14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和射频消融结果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
- 15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重构的影响
- 16 血钾正常服用小剂量地高辛引起QT间期延长并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二例
- 17 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的临床应用
- 18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和/或自发显影危险因素分析
- 19 冠状静脉窦的解剖和电生理
- 20 心房神经节消融后心房结构重构与心房颤动诱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