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我们的办刊宗旨为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和政策,为人民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我国的临床电生理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从事心律失常学和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律失常学与心血管病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并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杂志。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663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859/R

邮发代号: 82-883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7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6638
  • 国内刊号:11-3859/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6年第1期文章
  • 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在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的随访应用

    目的:采用远程心电监测系统(transtelephonicmonitorsystem,TTM)进行随访比较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治疗与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drugs,AAD)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12年6月到2014年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房颤患者162例,其中男92例,女70例。分为导管消融组与AAD组,并使用TTM进行随访,采用Kaplan-......

    作者:廖佳芬;孔彬;黄丹;肖亚莉;李奇;权大君;黄鹤 刊期: 2016- 01

  • 频率应答起搏器在上海地区的应用情况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频率应答起搏器的使用情况,为国内该领域提供较为客观的临床现状数据。方法选取覆盖上海多数区县的16家医院,对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已植入频率应答起搏器患者的人口学情况、心律失常原因、起搏器类型和开启及开启后关闭频率应答功能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另外,问卷调查每家医院2~3名植入医生对频率应答起搏器使用情况等的看法。结果①频率应答起搏器植入比例高达74.86%(主要为DDDR......

    作者:李骁;毛家亮;刘志刚;李京波;蒋金发;李莹;乔增勇;宿燕岗;葛均波 刊期: 2016- 01

  • 心腔内三维超声辅助下经导管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的初步体验

    目的:采用心腔内三维超声导管(SoundStar)联合专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Sound)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初步经验。方法2015年01月阜外医院采用该技术为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完成房颤消融手术。局部麻醉下经左侧股静脉途径放置Sounstar导管,建立左心房及毗邻解剖结构、指导房间隔穿刺和导管消融。经右侧股静脉途径放置标测导管和消融导管到左心房,进行双侧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

    作者:刘俊;贾玉和;王志民;马瑞芳;许保红;田瑞国;唐闽;张竞涛;方丕华;张澍;Zhang Shu 刊期: 2016- 01

  • 非间隔部三尖瓣环起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

    目的:总结非间隔部三尖瓣环起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方法收集2005年8月至2014年10月间因房速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射频导管消融的患者资料,并详细分析起源于非间隔部三尖瓣环房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8例局灶性房速患者中,16例(5.0%)房速被证实起源于非间隔部三尖瓣环,其中大部分(9/16例)房速起源点分布在三尖瓣环6~8点。随房速起源点沿三尖瓣环由6点顺时针至......

    作者:孙奇;郭晓刚;刘旭;周公哺;马坚;陈柯萍;戴研;张澍 刊期: 2016- 01

  • 心房颤动患者选择性左心耳造影与食管超声测量左心耳的一致性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选择性左心耳造影与经食管心脏超声(transesophagealechocardio-graphy,TEE)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口部直径和深度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为未来左心耳封堵术提供优化治疗方案。方法入选2014年4月至8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拟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TEE和术中行选择性左心耳造影测量左心耳口部直径和深度。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

    作者:孔彬;刘育;廖佳芬;杨新红;周青;宋宏宁;黄鹤 刊期: 2016- 01

  • 达比加群酯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射频导管消融(RFCA)围术期抗凝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3年9月至2015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RFCA的ATA患者共859例,其中165例服用达比加群酯(达比加群酯组),根据年龄、性别、ATA类型和基础疾病等匹配出165例患者服用华法林(华法林组)。调查两组患者围术期的抗凝方案,比较栓塞、出血和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达......

    作者:周高俊;杨兵;郦明芳;张凤祥;居维竹;陈红武;杨刚;顾凯;谢欣;郭艳如;曹克将;陈明龙 刊期: 2016- 01

  • L型钙离子通道α亚基R1950 K突变致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的电生理机制

    目的:通过对1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疑似致病突变CACNA1C(R1950K)细胞电生理学研究,探究其细胞电生理学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目标区域捕获高深度测序技术进行候选基因突变筛查;以脂质体转染技术通过HEK293细胞表达可疑致病突变。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L型钙离子通道(LCa)电流。结果候选基因测序发现CACNA1C基因第5849核苷酸位点G>A杂合子错义突变,导致第1950位密码子由精氨......

    作者:冯莉;马克娟;李新;刘彤;董建增;马长生 刊期: 2016- 01

  • 起搏器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1.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病率及其危害: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房颤可明显增加心力衰竭(心衰)、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病风险,造成巨大的医疗经济负担。2.不同起搏治疗模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或合并非永久性房颤患者的佳起搏模式目前还存在争议,无论单腔心室起搏(VVI/R)或生理性起搏(DDD/R、AAI/R)术后长期随访,因房颤发生脑卒中或......

    作者:吴召娣;宿燕岗 刊期: 2016- 01

  • 心房颤动消融围术期的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目前,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的重要治疗手段[1-2],然而消融围术期栓塞事件的发生率较高,甚至有报道高达7%[3],因此,围术期抗凝治疗对于降低栓塞风险来说至关重要。目前,围术期抗凝治疗存在多种方案,主要包括肝素桥接治疗、华法林续贯治疗,而近几年研发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因其在预防栓塞方面疗效显著,且具有无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药物相互作用......

    作者:黄尚玮;凌天佑;金奇;潘文麒;张凝;林长坚;吴立群 刊期: 2016- 01

  • 多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治疗研究进展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疗效得到肯定。它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症状并能减少心衰相关再住院率及病死率。然而,经传统方法植入的CRT近1/3出现无应答[1]。通过严格控制适应证或术后优化提高应答率效果差。新的起搏策略层出不穷,多部位起搏(multipointpacing,MPP)很好地改善了再同步效果,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传统MPP通过增加一个左心室或右心室导线来实现,近......

    作者:臧小彪;张嘉莹 刊期: 201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