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我们的办刊宗旨为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和政策,为人民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我国的临床电生理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从事心律失常学和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律失常学与心血管病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并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杂志。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663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859/R
邮发代号: 82-883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7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6638
- 国内刊号:11-3859/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不同左束支阻滞型态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效果比较
目的验证符合左束支阻滞(LBBB)新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否能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更显著地获益.方法入选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符合传统LBBB诊断标准且植入CRT患者,根据术前体表心电图形态分为“真性”LBBB组(真LBBB组:V1、V2导联负向波为主(QS或rS);V1、V2、V5、V6、I、aVL导联中至少有2个以上的导联QRS波中间有切迹或顿挫;QRS时限,男≥140m......
作者:戴望亮;李晓宏;徐伟 刊期: 2013- 03
-
白细胞介素6基因-597G/A与-572C/G多态性对心房颤动发病易感性的影响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597G/A及-572C/G多态性对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易感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291例房颤患者(房颤组)和325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IL-6基因-597G/A及-572C/G多态性,探讨其与房颤的相关关系、对不同病因及不同临床类型房颤的影响,观察其对左心房内径(LAD)、血清IL-6水平及外周......
作者:付海霞;张嘉莹;赵子牛;程兆云;王颖 刊期: 2013- 03
-
常规起搏器术后慢性心力衰竭升级为心脏再同步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长期右心室起搏的心力衰竭患者升级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随访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共22例患者均为长期右心室起搏,并在随访中发现,心功能逐渐下降,左心逐渐增大,符合我国CRT升级适应证,予以升级为CRT,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患者的基线特征变化,QRS时限的变化,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结果普通起搏器升级为CRT后,随访6个月,QRS时限明显缩短[(181±19)ms对(142±22)ms......
作者:王丽娟;孙国建;陈建明;何浪;钟诚;吴巧元;沈法荣 刊期: 2013- 03
-
经心脏再同步治疗系统进行心脏收缩力调制的急性血流动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经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系统,不同范围的心脏收缩力调制(cardiaccontractilitymodulation,CCM)对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间19例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的患者,常规植入右心室及左心室导线,测试导线参数正常后连接导线至特制电生理刺激仪,并经桡动脉插入左心室压力导管至左心室,由心室起搏或......
作者:刘元伟;沈法荣;金红峰;何浪 刊期: 2013- 03
-
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急性幽门梗阻伴胃扩张一例
环肺静脉电隔离已成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的主流术式,其主要严重并发症包括心脏压塞、脑卒中、肺静脉狭窄、心房-食管瘘、膈神经麻痹和左心房壁血肿等[1-5],但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急性胃扩张报道甚少.现报告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出现急性幽门梗阻伴胃扩张l例.患者男,61岁,因阵发性心悸10年,加重2个月人院.患者于10年前反复发作心悸,发作时心电图提示房颤,每次持续数小时不等,近2个月发......
作者:杨桂棠;王祖禄;梁延春;于海波;李世倍;金志清;韩雅玲 刊期: 2013- 03
-
DDD起搏器植入术后心房内慢频率依赖型阻滞一例
患者女,55岁,因反复头晕、心悸10年,晕厥1次入院.曾于外院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平均心率59次/min,慢18次/min,大于2.0s停搏8002次,长停搏4.0s,伴房室交界性逸搏.入院后体格检查:血压130/70mmHg(1mmHg=0.133kPa),心率62次/min,心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律(图1).超声......
作者:汪菁峰;宿燕岗;柏瑾;葛均波 刊期: 2013- 03
-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囊袋感染后导线拔除一例
自1958年第1台永久起搏器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其治疗的适应证也从初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扩展到目前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预防心脏性猝死.随着起搏器植人数量日益增加,相关的临床问题也随之增多,如感染、导线故障、静脉血栓形成等,尤其是起搏系统感染,因其治疗难度大,临床死亡率高,是目前起搏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而拔除心内膜导线并移除起搏系统是惟一有效的根治感染的方法.我院于2011年12月处理了......
作者:翟琳;李晓宏;徐伟;徐标 刊期: 2013- 03
-
KCNQ1基因负显性效应的分子机制及临床意义
KCNQ1通道为孔道形成蛋白,可在心脏表达并发挥功能.迄今,已在KCNQ1基因中鉴定出300多个相关的遗传突变位点,其中绝大多数突变与LQT1有关.研究显示携带KCNQ1基因负显性突变体的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高,负显性效应是LQT1临床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关于KCNQ1基因负显性效应的分子机制还不甚清楚.本文旨在对KCNQ1基因负显性效应的可能分子机制与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陈信光;张凤祥 刊期: 2013- 03
-
起搏电流和心房颤动关系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人群发病率为1%左右[1],中国房颤的患病率则为0.77%[2].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显著增高,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房颤患者的数量在未来的20~30年中可能会翻2~3倍[1],而房颤可明显增加住院、死亡及脑卒中的发生率[3].房颤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多种因素参与了其发生和维持.尽管目前对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已经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房颤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作者:王娟;杨艳敏 刊期: 2013- 03
-
睡眠呼吸障碍与心律失常
大量临床研究发现,睡眠呼吸障碍(sleep-disorderedbreathing,SDB)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呈正相关.除与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肺动脉高压等疾病及全身其他器官系统损害的进展相关,还与各类心律失常关系密切,提示SDB可能是心律失常易感人群的综合临床表现之一,也可能是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李海涛;吴明 刊期: 2013- 03
动态资讯
- 1 心脏再同步治疗是慢性心力衰竭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治疗的希望所在
- 2 心脏缺血和非缺血男性心电图QT间期恢复性质的临床观察
- 3 个体化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
- 4 酷似室性心动过速的非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一例
- 5 磁共振兼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临床应用调查
- 6 Lambda(λ)波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一例
- 7 射频导管消融术阻滞经冠状静脉窦传导通路的实验研究
- 8 镁对心房颤动的治疗效应
- 9 运动与心房颤动
- 10 可溶性ST-2和Galectin-3水平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分析
- 11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纪要
- 12 人的肺静脉前庭心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
- 13 左束支阻滞时左侧房室旁路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周长变化
- 14 召开第15届世界心律失常大会的通知
- 15 心律失常与个性因素的关系
- 16 冠状动脉腔内心电图与核素心肌显像识别存活心肌的对照研究
- 17 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 18 迷走神经和肺静脉刺激对心房肌动作电位和乙酰胆碱激活钾电流的影响
- 19 环肺静脉口部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初期体会
- 20 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