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我们的办刊宗旨为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和政策,为人民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我国的临床电生理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从事心律失常学和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律失常学与心血管病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并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杂志。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663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859/R
邮发代号: 82-883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7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6638
- 国内刊号:11-3859/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心内膜心肌活检的临床病理及超微结构研究
目的通过对植入起搏器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右心室心肌的临床病理研究及超微结构分析,探讨缓慢心律失常病因、判断病理改变程度及超微结构特点。方法对13例需植入起搏器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在植入术中行心内膜心肌活检。三度房室阻滞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8例。标本分别进行光镜及电镜检查。以5例高血压病Ⅰ期患者为对照。采用SekiguchiM的组织病理学半定量分析方法,按照病变严重程度进行4级病理计分。结果病理诊断:......
作者:吕田;马琳;高连君;杨延宗;林治湖 刊期: 2001- 02
-
肌电位干扰对复合双极心房感知与单极心房感知起搏器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肌电位干扰对复合双极心房感知与单极心房感知的双腔起搏器的不同影响及感知过度的发生率,分析两种起搏器不同的感知方式,提高对复合双极心房感知起搏器的认识。方法对导线均经右侧植入的30例复合双极心房感知和30例单极心房感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活动右上臂,行上肢等张运动时肌电位的干扰试验。结果复合双极心房感知起搏器感知灵敏度0.5mV时,无感知过度。单极心房感知起搏器感知灵敏度1.0mV时,......
作者:许原;郭继鸿;刘肆仁;李学斌;黄卫斌;楚英杰 刊期: 2001- 02
-
为左上腔静脉永存合并右上腔静脉缺如患者植入起搏导线
目的对左上腔静脉永存合并右上腔静脉缺如患者的心室起搏导线植入方法作初步探讨。方法为3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例三度房室阻滞患者植入VVI起搏系统。导线经左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右心房、三尖瓣口而固定于右心室心尖部(4例)或至心大静脉远段(1例),靠近心外膜左缘。结果5例患者的导线均成功放置,分别随访3个月~7年,起搏功能良好。结论对左上腔静脉永存伴右上腔静脉缺如患者植入心脏起搏系统,通过适当地操作,......
作者:顾翔;李寿桢;赵福全;许迪;廖铭扬;曹克将 刊期: 2001- 02
-
不应期离散与心肌电不稳定性关系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目的建立有限因素的计算机模拟心肌模型,使用计算机模拟心肌探讨不应期离散与心电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在PC机上,采用VisualBasic编写应用程序,建立模拟心肌模型,模拟心肌由25×25个单元组成,各单元可以传导兴奋和恢复兴奋,在兴奋性没有完全恢复时,传导缓慢。根据电偶极子的原理,建立模拟心电图。采用颤动阈值(filrillationthreshold,FT)作为评价心电不稳定性的指标。改变不......
作者:刘金秋;刘少稳;杨延宗;林治湖;林倩 刊期: 2001- 02
-
心房与心室早搏引起多部位干扰一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0岁,发作性胸闷、心悸2年,有高血压病史5年。体检:血压150/98mmHg(1mmHg=0.133kPa),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60次/min,心律失常。心脏X线片示左心室扩大。心电图(图1为肢体导联3导联同步记录,图2为V1连续记录)示:窦性P波形态正常,47次/min,心律齐,PR间期0.14s,QRS时限0.09s,心电轴不偏。各导联均可见提前发生的P′波,在Ⅰ、aVR......
作者:时翠华 刊期: 2001- 02
-
经左主动脉窦消融反复性单形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右心室流出道是反复性单形室性心动过速(repetitivemonomorp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RMVT)的常见起源部位,其电生理特点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已被大多数医师所熟知,但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的RMVT报道较少[1-3]。本文报告1例经左主动脉窦成功消融的RMVT,并结合近几年文献对其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的方法进行分析。......
作者:杨延宗;张树龙;杨东辉;刘少稳;夏云龙;林治湖;马长生 刊期: 2001- 02
-
隐匿性房性反复搏动一例
患者女性,25岁,因近两年有反复心动过速发作史,每次发作数分钟后自行终止。图1为来我院就诊时同步描记的Ⅰ、Ⅱ和aVR导联,显示P波顺序出现,PP间期0.76s,心率78次/min,PR间期0.16s,在Ⅱ和aVR导联可见到两个逆行P波(R4、R10之前),下传的QRS波形态正常,PR间期0.18s。从图上看,R4、R10并不提前,不能认为是早搏,那么该逆行P波起源点怎么确定呢?仔细分析心电图后发现......
作者:张燕玲;韩宇;魏颖博 刊期: 2001- 02
-
QRS时限在冠心病患者运动试验中的意义
测定分析了78例冠状动脉造影者平板运动试验(exercisetreadmilltest,ETT)前后QRS波时限变化,探讨其在运动试验中的意义。对象和方法选择1997~1998年临床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先后行ETT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78例,其中16例造影结果正常,男性1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1.3岁;62例至少1支主要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狭窄>50%,其中男性46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
作者:潘宜智;李广镰;曾冲;郭南山 刊期: 2001- 02
-
肌下囊袋植入脉冲发生器的临床观察研究
编者的话起搏脉冲发生器常规置于锁骨下方的皮下组织与胸大肌浅筋膜之间。此处组织疏松,容易分离,手术出血少,是选择植入囊袋的理想部位。对于消瘦患者,其皮下组织少,起搏器植入该处可出现移位、囊袋坏死及皮肤磨破等并发症。受植入ICD启发,将脉冲发生器置于胸大肌下,这对有些患者来说是一种选择。但值得提出的是肌间囊袋出血多,易并发感染,术后可能要植入引流条(或管),并需要加强抗感染治疗。再者,肌间囊袋对下次起......
作者:凌峰;邱国松;吴欣;李雄;马辉;张邢炜;金建芬 刊期: 2001- 02
-
心脏起搏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depointes,Tdp)是介于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颤动之间的一种高危心律失常。发病突然,病性凶险,预后恶劣。我院1991~1999年先后采用心脏起搏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Tdp11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邦宁;骆志刚;高丹屏;刘敏;黄其植 刊期: 2001- 02
动态资讯
- 1 连续服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患者抗凝效果的荟萃分析
- 2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 3 长沙市健康人群心电图长/短校正QT间期出现率及临床意义
- 4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5 间隔区域消融延迟出现的房室阻滞
- 6 我国心电生理和心脏起搏科技名词汇编(Ⅱ)
- 7 心脏再同步治疗60例并发症分析
- 8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五次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 9 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疗效及体表心电图特征分析
- 10 肺静脉节段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 11 如何分析再灌注治疗后的心肌梗死心电图
- 12 标测浦肯野电位和舒张期电位在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消融中的作用
- 13 Brugada综合征一例
- 14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特邀审稿人名单
- 15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神经体液激活及其对压力反射敏感性的影响
- 16 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伴不同类型窦房结功能不良的疗效
- 17 14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与SCN5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 18 国产心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引导下射频导管消融持续性心房颤动
- 19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导线故障分析
- 20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J波的临床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