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我们的办刊宗旨为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和政策,为人民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我国的临床电生理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从事心律失常学和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律失常学与心血管病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并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杂志。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663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859/R

邮发代号: 82-883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7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6638
  • 国内刊号:11-3859/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2年第6期文章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的长期随访

    目的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应用于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价值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方法2002年3月至2011年10月入选56例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16~0.35(0.29±0.05),接受规范化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植入ICD并进行ICD参数初步设置.术后1、3、6个月,以后每6个......

    作者:王礼琳;范洁;赵金辅;周启云;张曦;丁立群 刊期: 2012- 06

  • 快速性心律失常终止后长时间窦性停搏的电生理特征

    目的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终止后出现长时间窦性停搏的电生理特征.方法观察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终止后出现长时间窦性停搏(>3s)的25例患者,25例患者根据年龄分为2组,≤60岁14例(中青年组),>60岁11例(老年组).对这些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在消融前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在消融术后的1、3、6、12和24个月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25例患者中,12例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例为房室结折返性......

    作者:游斌权;郭航远;李振;苏晞 刊期: 2012- 06

  • 心脏再同步治疗前后血清胱抑素C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前后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的变化,探讨CysC变化水平是否能反映CRT植入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善程度.方法对本院16例植入CRT/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随访时间均>6个月,平均随访(20.08±12.78)个月.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有效定义为术后左心室收缩末容积缩小≥15%.结果16例中有效10例......

    作者:朱莉;阮中宝;陈各才;任寅;陈铭;朱俊国;殷屹岗 刊期: 2012- 06

  • 三维标测指导下邻希氏束旁路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的描述邻希氏束旁路的电解剖特点,同时评价三维标测下邻希氏束旁路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19例邻希氏束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男13例),年龄11~70(31.16±19.54)岁,采用三维标测指导旁路的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旁路传导在放电后(3.57±1.71)s内阻断(即刻成功率100%).结果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靶点处室房间期(38.56±7.51)ms,明显短于希氏束区......

    作者:黄雯;包镜汝;师睿;张奎俊;姚焰;张澍 刊期: 2012- 06

  • 植入带有家庭监测系统的心律转复除颤器20例临床随访及评价

    目的对我院20例植入带有家庭监测系统的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进行门诊及家庭监测系统随访.探讨家庭监测系统对植入ICD患者电极导线及脉冲发生器安全性评价及对包括房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内的临床事件的早期发现及干预效果.方法收集20例2010年6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植入带有家庭监测系统的ICD患者的临床特征、植入信息及通过家庭监测网站系统和门诊常规随访结果,将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

    作者:刘欣;张金荣 刊期: 2012- 06

  • 心脏起搏与磁共振成像

    1903年Einthoven首创心电记录,1929年Forssmann开创心导管技术,1945年Block和Purcell发现磁共振(MR)现象,1973年Lauterbur和Mansfied引入梯度磁场编码定位MR信号源等,这些获诺贝尔奖的重大发明使磁共振成像(MRI)和心脏起搏(CP)造福人类[1].MRI采集氢核共振发出的电磁信号,揭示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与功能,是继X线CT、同位素C......

    作者:郭涛;赵玲;李淑敏 刊期: 2012- 06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术后电风暴的导管消融

    研究证实,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为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有效的方法[1-4].然而,植入ICD并非治疗心脏疾病根本方法,不能延缓基础心脏疾病的进程,且植入术中及术后亦有一定风险,如术中诱发心室颤动(室颤)、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等,尤其是术后电风暴的发作,会导致患者极度焦虑、恐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随着ICD植入患者的日益增多,术后电风暴的处理业已成为困扰心......

    作者:孙育民;陈明龙 刊期: 2012- 06

  • 假性起搏器功能障碍心电图

    起搏器某一间期的设置是为了避免某一心电现象的发生,但同时这一间期的设置又可能会导致另一些新的心电现象的发生,这些新的心电现象可表现为假性起搏器功能障碍.正确认识假性起搏器功能障碍具有重要意义.一、QRS波位于心室空白期内......

    作者:林文华;邸成业 刊期: 2012- 06

  • 微电极阵列技术研究肌质网钙ATP酶过表达对大鼠衰竭心肌电活动的改善作用

    目的探索重组腺病毒(rAd)介导的肌质网Ca2+-ATP酶(SERCA2a)过表达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心肌电活动节律和传导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可能的电活动机制.方法将2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l0),空病毒对照组(rAd.β-gal组,n=8)和肌质网Ca2+-ATP酶(SERCA2a)转染组(rAd.SERCA2a组,n=8).假手术组仅开胸不结扎动脉,rAd.β-ga......

    作者:范平;王凌鹏;郭玉君;杨斌;侯月梅 刊期: 2012- 06

  •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问题和挑战

    本期4篇有关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文章值得一读.当充分认识到现有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局限性之后,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陷入困境.自1914年发明奎尼丁以来,上世纪50~80年代,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登台.包括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双异丙吡胺、胺碘硐、美西律、氟卡胺、莫雷西嗪、普罗帕酮、索他洛尔等.为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提供了多种选择.但是1989年著名的CAST试验揭示了这些抗心律药物的局限性,特别是......

    作者:黄德嘉;张澍 刊期: 2012-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