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我们的办刊宗旨为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和政策,为人民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我国的临床电生理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从事心律失常学和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律失常学与心血管病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并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杂志。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663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859/R

邮发代号: 82-883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7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6638
  • 国内刊号:11-3859/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6年第6期文章
  •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Tp-ec、Tp-e/QT变化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目的探索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相关动脉自发再通患者校正Tp-e间期(Tp-ec)、Tp-ec/QT间期(Tp-e/QT)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的变化及这些指标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及急诊科住院的80例STEMI患者资料,其中STEMI自发再通患者29例及闭塞患者51例,测量并计算PCI前后QT间期、Tp-e......

    作者:陈冲;高传玉;王宪沛;吴莎 刊期: 2016- 06

  • 左后分支阻滞不能预测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的长期消融成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左后分支阻滞能否作为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室速)长期消融成功的预测因子.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67例左后分支室速患者在三维标测指导下消融,心房/心室短阵快速(Burst)与程序刺激诱发室速.室速时激动标测寻找早P电位,即消融靶点;若室速不能诱发,行起搏标测寻找消融靶点.消融采用温控模式.消融后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与心房/心室Bur......

    作者:徐艳;张凤祥;杨兵;陈红武;居维竹;陈明龙 刊期: 2016- 06

  • EASTAR理念下快速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治疗6年回顾分析

    目的EASTAR(ElectroAnatomicSoluTionforAllArrhythmias)是指利用三维电解剖标测(EAM)系统处理所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理念.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利用三维EAM系统指导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研究入选2009年1月至2014年t2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连续收治、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AF......

    作者:杜先锋;何斌;丰明俊;刘晶;郁一波;崔翰斌;陈晓敏;储慧民 刊期: 2016- 06

  • 不同昼夜节律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自主神经活性的变化

    目的探讨不同昼、夜节律的流出道室性早搏(OT-PVC)自主神经活性的变化特点,为临床针对不同昼、夜节律表现的室性早搏(室早)选择适当的治疗策略提供线索.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OT-PVC患者53例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按照昼(8:00~20:00)夜(20:00~8:00)室早负荷不同分为A组(日间室早负荷为主型)、B组(夜间室早负荷为......

    作者:杨淑;尹晓盟;常栋;董颖雪;夏云龙;高连君;杨延宗;刘利;张树龙 刊期: 2016- 06

  • 心室流出道间的多通道传导现象

    目的探讨心室流出道(VOT)间多通道传导现象的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方法2010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接受对859例射频消融术的室性早搏(PVC)/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有5例存在VOT间多通道传导现象,5例VOT起源的PVC(其中男1例),年龄31~56(40.6±10.9)岁,病程(24.6±10.1)个月,所有患者完成标测与消融,......

    作者:李进;林佳选;李嘉;李岳春;林加锋 刊期: 2016- 06

  • 远程监测系统在国内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初步评价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在国内植入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患者中的使用情况及满意程度.方法前瞻性入选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全国12家医院已经植入具有Carelink功能的起博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患者215例.其中ICD/CRT-D患者≥100例.患者应用Carelink远程监测仪在入组后1、3个月时分......

    作者:刘文亨;陈柯萍;宿燕岗;刘少稳;项美香;沈法荣;单其俊;徐伟;梁兆光 刊期: 2016- 06

  • 磁导航指导的经主动脉逆行完成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房颤动消融一例

    临床上,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或外科修补术后患者出现心房颤动(房颤)并不少见[1].肺静脉电隔离仍是此类房颤的主要术式.尽管有报道显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患者可在腔内超声心动图等技术支持下,完成房间隔穿刺,但穿刺时间明显延长,有可能增加潜在的穿间隔并发症,即使对有经验的术者仍具有相当的挑战[2].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外科术后等复杂病变心脏,磁导航控制的导管可以到达手控导管无法稳定到达的心脏解剖结构,......

    作者:金奇;张凝;罗庆志;韩岩新;凌天佑;陈康;潘文麒;谢玉才;吴立群 刊期: 2016- 06

  • 解读《早期复极2015年欧美专家共识》

    早期复极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心电图改变,直到2008年发现早期复极与特发性心室颤动(室颤)导致的心脏骤停有关.但迄今为止,早期复极仍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和确切的测量方法,以至于临床报道中早期复极的发生率相去甚远.鉴于此,Macfarlane等[1],在早期复极领域的研究中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欧美心电学专家,共同商讨并制订了本专家共识,发表于2015年6月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本文综述了早期复极不同学者的......

    作者:刘桂芝;严干新 刊期: 2016- 06

  • 心房颤动伴室性早搏与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的鉴别方法

    心房颤动(房颤)时出现的宽QRS波是室性早搏(室早)还是室内差异性传导,两者的鉴别是临床心电图诊断的难点.目前可用于鉴别房颤伴宽QRS波性质的方法有传统判别法、无人区心电轴、aVR导联法以及动态心电图中可使用的Lorenz散点图法和时间RR(t-RR)间期散点图法,本文拟对上述方法及其特点作一综述.......

    作者:吴肇贵;黄从新;向晋涛;陈葵;黄锐 刊期: 2016- 06

  • 表观遗传修饰与心力衰竭及其相关恶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一、心力衰竭的疾病负担近半个世纪来,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领域均有重大进展,多项突破性技术提高了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结构性心脏病以及各种心律失常的诊疗效果,明显降低了这些疾病的病死率,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心力衰竭(心衰)所造成的疾病负担却逐渐加重.心衰并非一种单一疾病,它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急慢性心功能不良为基础,以肺淤血、体循环淤血为病理生理特点,主要临床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呼吸困难、水肿的一类综......

    作者:禹子清;秦胜梅;宿燕岗 刊期: 2016-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