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我们的办刊宗旨为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和政策,为人民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我国的临床电生理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从事心律失常学和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律失常学与心血管病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并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杂志。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663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859/R
邮发代号: 82-883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7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6638
- 国内刊号:11-3859/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经静脉左心室导线的稳定性和长期表现
目的评估经静脉左心室导线的稳定性和长期表现.方法研究入选1999年8月至2013年9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除颤器(CRT-P/CRT-D)更换患者.更换术中应用起搏分析仪直接测量原导线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并与首次植入时进行比较.结果共25例患者成功更换CRT-P/CRT-D(男18例,女7例),CRT-P更换12例、CRT-D更换13例.更换间隔31~92(60.8)个月.......
作者:牛红霞;华伟;王靖;丁立刚;刘志敏;陈柯萍;王方正;张澍 刊期: 2014- 03
-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青年人群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青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45岁)接受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予以研究.方法回顾分析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在EnSite3000指导下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152例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房颤患者(≤45岁)和中老年房颤患者(>45岁),对比分析其在临床基线资料、消融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复发率、术后6个月服药率和并发症......
作者:王菲;马凌;蔡晓庆;张玉秀;史亮;剡冬冬;张卫泽 刊期: 2014- 03
-
射频消融治疗经右心房游离壁切口术后的双环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目的总结经右心房游离壁切口术后双环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发生率及射频消融后长期随访的结果.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入选48例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行经右心房游离壁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或获得性心脏病后发作房速的患者.双环折返性房速的定义为心房同时存在两个折返环,同时在折返的可能路径上进行多部位拖带均为隐匿性.结果共观察到8例患者术中存在双环折返性房速,男4例,平均年龄(......
作者:陈红武;杨兵;居维竹;张凤祥;顾凯;郦明芳;王静;曹克将;陈明龙 刊期: 2014- 03
-
左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再同步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左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成功植入CRT起搏器/除颤器(CRT-P/D)患者41例.根据逆行心脏静脉多体位造影确定左心室导线起搏部位,按照右前斜位30°心脏长轴造影分为基底部组(n=15)、室中部组(n=26)和心尖部组(n=0);按照左前斜位45°心脏短轴造影分为前壁组(n=9)、前侧壁组(n=10)、......
作者:刘启明;肖宜超;周胜华;刘振江;李旭平 刊期: 2014- 03
-
频率适应性传感器及其应用现状
自1958年第一台植入型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植入,起搏器由初固率型起搏器到按需型起搏器,进而发展到频率适应性起搏器.传感器是频率适应性起搏器重要的部分,近20多年来有了突发猛进的发展.良好的传感器需要高特异性及敏感性,起搏频率与代谢需要量呈正比;起搏频率上升和下降的速度及幅度适当,符合代谢需要;稳定,耐用,低电耗,价格合理.本文就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传感器的进展及国内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曹园园;宿燕岗 刊期: 2014- 03
-
N-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抑制犬无菌性心包炎模型炎症反应和心房颤动发生
目的本研究采用犬无菌性心包炎模型来检验N-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对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及其对体内炎性因子、心房炎症状态的影响,对PUFAs的抗房颤作用提供新的证据,为房颤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方法20只犬随即分为对照组和PUFAs组,分别行开胸制作无菌性心包炎模型.PUFAs组实验开始前4周给予口服PUFAs(2g/d),术前和术后第2天分别测量心房各项指标(房颤的诱导性和持续性指......
作者:张中;郑强荪;赵晋波;刘力;丁璐;张超 刊期: 2014- 03
-
交感神经张力对犬QT滞后现象的影响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张力改变对犬QT滞后现象的影响.方法用右心房(RA)起搏为基本方法造成犬心率的动态变化,静脉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ISO)或普萘洛尔干预交感神经张力,设计5套实验方案:A:RA增减频起搏;B:静脉注射ISO;C:普萘洛尔+RA增减频起搏;D:普萘洛尔+静脉注射ISO;E:毁损窦房结+小剂量ISO持续静脉注射+RA增减频起搏.同时记录犬的体表心电图,测量RR间期和QT间期,绘制QT-R......
作者:包明威;张逸杰;钟慧;李彦;谭团团 刊期: 2014- 03
-
不同部位左心室内膜与外膜起搏对心力衰竭心脏的电生理作用差异
目的评估左心室不同部位心内膜与外膜起搏对心力衰竭(心衰)犬心脏的电激动同步性以及复极离散度的影响及其差异.方法12只比格犬,体重(12.5±1.7)kg.使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2组(正常组和心衰组).利用右心室心尖部快速起搏制作慢性心衰模型.左心室放置64极篮状电极导线进行电生理标测.通过左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心底部心内膜与心外膜,心尖部心内膜与心外膜)记录并测量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T波峰......
作者:吴琼;金奇;张凝;柳韶华;罗庆志;韩岩新;林长坚;凌天佑;潘文麒 刊期: 2014- 03
-
探索中国医学研究之路跻身世界科学之林
医学是当今世界上为复杂的一门学科,传统医学是从无数次的反复临床实践和不断挫折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再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数千年医学发展经历了传统医学、实验医学和现代系统医学发展等阶段.21世纪以来,现代医学获得极大发展.在研究层次上,向微观和宏观发展,分子医学和临床医学并进;学科体系上,学科分科与交叉融合并进.......
作者:张澍 刊期: 2014- 03
-
固定螺旋主动固定导线植入早期及后期参数变化与安全性评价
目的评价固定螺旋主动固定导线(FinelineⅡEZ,美国波科公司)植入术中及术后3个月参数变化情况,评价其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56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单腔或双腔起搏治疗,心室起搏导线均选用固定螺旋主动固定导线,经左或右侧锁骨下静脉置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分别于导线旋入心肌即刻、旋入后5min、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测试起搏参数:起搏阈值、导线阻抗和R波幅......
作者:赵青;沃金善;郭洁;蔡尚郎 刊期: 2014- 03
动态资讯
- 1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让隐匿性心律失常无所遁形
- 2 心率震荡现象及其临床意义
- 3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邻近希氏束的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
- 4 心率震荡对急性心肌梗死后高危患者的预测价值
- 5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患者二次消融研究
- 6 窦房结功能障碍
- 7 《中国循环杂志》在1999年754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医学期刊中排名第67位
- 8 心肌组织多普勒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 9 慢性心力衰竭伴右束支阻滞的患者能从心脏再同步治疗中获益吗
- 10 微电极阵列记录技术在豚鼠整体心脏心室肌电生理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 11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应用大小球囊对比分析
- 12 经剑突心包穿刺射频消融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 13 阵发性心房颤动大静脉电隔离后肌袖内自发电活动的特点
- 14 DDD起搏器植入术后心房内慢频率依赖型阻滞一例
- 15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前QRS-T形态筛查通过率及预测因素
- 16 FGF12基因突变导致Brugada综合征的一个家系研究
- 17 2017 HRS关于心律失常领域新临床研究介绍
- 18 隐匿性房性反复搏动一例
- 19 三维标测指导下射频导管消融右心耳起源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 20 以双向阻滞作为阵发性心房颤动肺静脉电隔离终点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