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我们的办刊宗旨为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和政策,为人民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我国的临床电生理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从事心律失常学和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律失常学与心血管病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并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杂志。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首页>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6638
- 国内刊号:11-3859/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关于心房颤动转子机制与消融的几点思考
刘兴鹏;田颖
关键词:心房颤动, 子机制, 消融, Atrial Fibrillation, 转子研究, 维持机制, 兴奋灶, 异位, 研究领域, 发生机制, 个体化, 肺静脉, 电生理, 成功率, 中心, 显示, 团队, 随访, 术式, 模型
摘要:历经十几年的不懈研究,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机制已经逐渐清晰,主要是由位于肺静脉等部位的异位兴奋灶触发引起[1]。然而,房颤的维持机制却始终未明,而且充满争论。晚近, Narayan 等[2]报道的 CONFIRM 研究显示:以往只是在房颤模型上记录到的转子( rotor)在临床房颤患者中确实存在。而且,通过针对性地消融这些转子或者异位兴奋灶,不仅能在术中即刻终止房颤,还带来远胜传统消融术式的单次消融随访成功率(82.4%对44.9%)。随后,来自法国波尔多的Ha?ssaguerre团队也报道了房颤维持中的转子现象并对其进行消融的病例[3]。转子是房颤维持的关键机制这一理念的提出被公认为是近年房颤维持机制研究领域重要的突破,其重要性在于它为真正意义上的、基于机制的房颤个体化消融提供了可能。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房颤转子研究的初步结果令人鼓舞,但仍需审慎看待现有的研究结果,因为目前在该领域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两家电生理中心的主要发现迥然不同,这也促使我们对现阶段有关房颤转子机制和消融的认识进行一些思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