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我们的办刊宗旨为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和政策,为人民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我国的临床电生理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从事心律失常学和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律失常学与心血管病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并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杂志。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663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859/R

邮发代号: 82-883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7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6638
  • 国内刊号:11-3859/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1年第5期文章
  • 经主动脉无冠窦成功消融镜面右位心患者房性心动过速一例

    患者女,35岁,主因“阵发心悸1年”于2010年12月20日入院,入院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入院X线胸片检查示镜面右位心,余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示镜面右位心,房室连接和大动脉连接未见异常;血管超声示双侧股动、静脉解剖关系未见异常;腹部超声示肝脾反位;血液生化检查未见异常.经食管心房调搏可诱发和终止心动过速,心动过速为长RP间期心动过速(RP间期190ms,图1);心内电生理检查右心......

    作者:林文华;邸成业 刊期: 2011- 05

  • 心脏再同步治疗在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自1998年世界上首例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应用以来,CRT已逐渐成为伴有QRS时限延长的中重度[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心力衰竭患者的标准治疗,CRT不仅能够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还能显著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远期死亡率.2009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制订的“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1]对窦性......

    作者:李广平;刘彤 刊期: 2011- 05

  • 碎裂QRS波和室性心律失常

    碎裂QRS(fragmentedQRScomplexes,fQRS)波的心电图概念由Das等[1]于2006年提出,是指体表心电图一个或多个导联新出现或已经存在的各种形式的QRS波三相或多相,并排除了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束支阻滞.QRS波代表心窒除极,其时限反映了激动在心室内的传导时间,QRS波还反映心室除极的同步性,心室除极越同步,QRS波变窄,心室除极越不同步,QRS波增宽;QRS波振幅除取决于心......

    作者:邸成业;林文华;任自文 刊期: 2011- 05

  • 心脏再同步治疗与室性心律失常:诱发还是抑制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GRT)是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中的重要进展.一系列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显示,CRT可明显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并改善症状,减少住院率,提高生活质量[1-3].但是,CRT与窒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机制仍未明确.......

    作者:凌天佑;吴立群 刊期: 2011- 05

  • 儿童起搏治疗后心功能变化

    起搏器的功能之一是使心功能达到佳状态或心率趋于稳定,这依赖于变时功能、房室同步及心室激动顺序.自首次经静脉植入起搏导线以来,右心室心尖部(RVA)成为常用的起搏部位,其优点是电极导线植入及定位方便、术后脱位率低、起搏阈值稳定.但因其起搏后改变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引起心室电-机械活动异常,长期起搏治疗可能会导致心室产生一系列不良的电-机械重构.早在1925年就在动物研究中发现,RVA起搏时左、右心室......

    作者:于君;陈若菡;陈柯萍 刊期: 2011- 05

  • 易损性上限的电生理机制及临床评估除颤效用性的指导价值

    多项前瞻性、随机、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降低心室颤动(VF)引起的心脏性猝死的死亡率,其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1-4].ICD植入术中,除颤阈值(defibrillationthreshold,DFT)测试对于确保ICD的可靠感知和有效放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5].但是,DFT测试至少需要诱发一次VF并除颤,可能会引起急性危险事件,如心肌蛋白升高、脑卒中和急性血......

    作者:周建;金奇;吴立群 刊期: 2011- 05

  • 遗传性心房颤动研究现状与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高,患病率可高达9%,在美国约有510万房颤患者.加拿大2001年健康统计资料提示1980年至2000年房颤的年发病率从3.03‰增加为3.68‰.房颤患病率从50~60岁年龄组约为0.5%上升至80岁以上年龄组的8.8%[1].房颤促发/加剧心力衰竭,引起脑卒中(在美国15%~25%脑卒中与房颤有关),致残率和死亡率高,成为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心血......

    作者:王炳银;刘峰 刊期: 2011- 05

  • 通过单相动作电位评价不同部位起搏时猪整体心脏复极离散变化

    目的通过对猪心脏不同部位起搏,观察不同激动顺序对整体心脏复极离散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猪,应用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在右心房(RA)、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RVEndo)及左心室后壁心外膜(LVEpi)起搏,分别标测左心室(LV)及右心室(RV)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AP),测量不同部位起搏时的整体心室激动时间(AT)离散及整体心室复极结束时间(EOR)离散.结果平均每个心室标测(121......

    作者:李世军;杨东辉;夏云龙;尹晓盟;张树龙;高连君;杨延宗 刊期: 2011- 05

  • 心室不应期离散度及激动周期变异与心室颤动诱发的关系

    目的研究不应期离散度及激动周期变异与心室颤动(VF)诱发的关系.方法采用6只开胸犬,在其左心室前壁心外膜缝上一块含有12×12个单极电极(电极间距2mm)的电极板.采用连续起搏方法,分别记录300ms、200ms及诱发VF或失去1:1心室夺获前不应期及激动周期.通过不应期标准差及其变异系数测定不应期离散度,激动周期差值的绝对值之和及其均值评估激动周期变异大小.结果有5只犬通过此刺激方案诱发VF,V......

    作者:林长坚;金奇;张凝;周建;庞旸;任淑静;顾刚;吴立群 刊期: 2011- 05

  • 缝隙连接阻滞剂对离体SD大鼠局部缺血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缝隙连接阻滞剂16-DSA对离体SD大鼠正常心脏及局部缺血心脏机械功能的影响,探索缝隙连接在维持心脏机械功能的作用.方法建立离体SD火鼠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含16-DSA的K-H灌流液);结扎左前降支,建立局部心肌缺血模型;取缺血部分心肌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分析细胞间机械连接和缝隙连接的代表蛋白,包括Desmoplakin和缝隙连接蛋白43(Cx43......

    作者:孙冰;齐向前;徐文俊 刊期: 2011-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