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我们的办刊宗旨为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和政策,为人民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我国的临床电生理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从事心律失常学和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律失常学与心血管病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并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杂志。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663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859/R

邮发代号: 82-883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7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6638
  • 国内刊号:11-3859/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1年第6期文章
  •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心电图Ⅰ、aVL导联判断分析

    通常认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体表心电图应呈左束支阻滞图形,但实际工作中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体表心电图胸前导联呈典型左束支阻滞图形者只占约50%.本文通过分析我院85例植入WI或DDD起搏器患者术后体表12导联心电图,观察Ⅰ、aVL导联及胸前导联QRS波主波方向与形态,并与X线定位分析比较,以探寻一种判断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为简单、可靠的方法.......

    作者:周旭;王玮;田青;和世平;许智韬;翟彪 刊期: 2001- 06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CABG)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观察CM3G能否改善患者的QT离散度(QTd).资料和方法55例进行了CABG的患者(男性45例,女性10例),年龄37~80岁,平均60.1岁.其中48例手术前有不稳定型或劳力型心绞痛,27例有陈旧性心肌梗死.......

    作者:刘鸣;庾华东 刊期: 2001- 06

  • 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由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引起的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成为治疗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有效的方法.......

    作者:柳弘;任学军;张金荣;田锐 刊期: 2001- 06

  • 运动试验阴性患者QT离散度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运动试验是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常用辅助检查,但其漏诊率很高,因此运动试验结果阴性不能完全排除冠心病可能.通过测量运动试验阴性患者运动前及运动后QT离散度(QTd),并结合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运动试验阴性患者QTd对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季红;张利华;张宁仔;肖俊平;刘军 刊期: 2001- 06

  • 床边气囊电极导管临时起搏的临床观察

    应用床边气囊电极导管进行临时心脏起搏抢救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效果较好.现将我院近4年9个病例报道如下.9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5.22±6.34)岁.心律失常类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例,三度房室阻滞4例,室性心动过速于电复律术中作保驾1例,左束支阻滞于手术中作保驾1例.......

    作者:陆江辉;高翔;冯燕娴;崔勇;余强 刊期: 2001- 06

  • 慢性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

    慢性持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当患者用药物无法维持窦性心律变为持续性房颤时,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就变得非常重要.国外几个大规模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华法林(也称可密定)在持发性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方面,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而在国内报道不多,本组就165例慢性特发性房颤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及华法林预防脑卒中疗效分析如下.......

    作者:卢燕玲;张金荣 刊期: 2001- 06

  • 家族性预激综合征临床及电生理特点

    目前,对家族性预激综合征的研究较少.本文总结、随访了解放军301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1993~1999年6月部分经射频消融治疗预激综合征患者,探讨了家族性预激综合征的发病率、电生理及临床特点.......

    作者:刘文玲;刘国树;胡大一;单兆亮;刘德强;骆雷鸣 刊期: 2001- 06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机制和治疗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但在少数室速患者,临床上并未发现其心脏有明显结构异常,亦无代谢障碍、电解质异常和长QT综合征等,这种室速被称为特发性室速.根据起源部位不同,分为特发性右心室室速和特发性左心室室速.绝大多数特发性右心室室速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故又称为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在临床上特发性室速常见3种类型:①反复单形室速(repetitivemonomorphi......

    作者:曹克将 刊期: 2001- 06

  • 双腔起搏器中房室间期的程控及临床应用

    双心腔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它可保持房室的顺序收缩或房室同步,但仅有房室同步尚不能提供佳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还必须有一个佳的房室延迟(AVdelay)或称为房室间期(AVinterval),即在心室收缩之前有佳的时间进行心房收缩,因此双腔起搏的AV间期的长短与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关系密切.......

    作者:耿仁义;朱中林 刊期: 2001- 06

  • 跨室壁心肌复极差异与室性心律失常

    近十年来,随着心脏细胞水平及离子水平基础研究的进展,不仅更新了一些有关心电活动的传统观念,还大大提高了对临床上各种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认识.主要的进展之一是提出了关于跨室壁心肌复极不均一性的概念.......

    作者:陆再英 刊期: 2001-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