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我们的办刊宗旨为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和政策,为人民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我国的临床电生理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从事心律失常学和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律失常学与心血管病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并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杂志。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663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859/R

邮发代号: 82-883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7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6638
  • 国内刊号:11-3859/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期刊收录: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介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我们的办刊宗旨为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和政策,为人民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我国的临床电生理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从事心律失常学和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律失常学与心血管病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并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杂志。

本刊栏目设置
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指南与共识、综述、讲座、植入型器械术后管理、病例报告、学术争鸣、新技术新方法、信息高速公路
本刊数据库收录/荣誉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投稿须知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社征稿要求

  1. 文稿应具创新性、科学性、导向性、实用性。

  2.来稿文字务求准确、精炼、通顺、重点突出。论著类稿件一般不超过6 000字(包括摘要、图、表和参考文献),并附相应的中、英文摘要(包括英文题目、工作单位和汉语拼音书写的作者姓名),英文摘要可略详,摘要需包含主要研究的具体数据或阳性发现;讲座、综述、会议纪要、临床病理(例)讨论类文稿字数可视情况而定。

  3.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具体要求可参照《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排规范》。

  (1)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1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医名词术语按GB/T 16751.1/2/3—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和GB/T 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术语》执行,腧穴名称与部位名词术语按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和GB/T 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执行。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中药应采用正名,药典未收录者应附注拉丁文名称。

  (2)统计学符号:按GB/T 3358.1—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一律采用斜体排印。

  (3)计量单位:执行GB 3100/3101/3102—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所有部分)量和单位》的有关规定,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

  (4)文字: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10-31)》和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12月24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以及1992年新闻出版署、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以1986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和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准。

  (5)数字用法:执行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6)数字出版信息:标注数字对象标志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DOI)。DOI可标注于论文首页地脚,以“DOI”作为标志。除转载和消息类稿件外,其他文章均需标注DOI,DOI标注于每篇文章首页脚注的第1项。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各期刊编辑部为决定刊载的论文标注DOI。参照IDF编码方案(美国标准ANSI/NISO Z39.84—2000)规定,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标注规则如下:“DOI:统一前缀/学会标识.信息资源类型.杂志ISSN××××-××××.年.期.论文流水号”。以本刊2015年第1期第1篇文章为例:“DOI: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5.01.001”。

  对于优先数字出版文献,在期刊印刷版该文首页地脚部位应注明其数字出版日期和数字出版网址。

  (7)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执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不包括已被接受的待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一般不作为文献引用,如有特殊情况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不应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全部著录;超过3人只著录前3人,后依文种加表示“,等”的文字。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不用“和”、“and”等连词。题名后请标注文献类型标志。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1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可以采用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推荐的NLM′s Citing Medicine(http://www.ncbi.nlm.nih.gov/books/NBK7256)中的格式。中文期刊用全名。文献DOI号可著录在该条文献最后。

  [1]于君,陈柯萍,陈若菡。等.永久心脏起搏治疗对儿童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4,18:17-21.

  [2]You CH,Lee KY,Chey WY,et al.Electrogastrographic study of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nausea,bloating and vomiting[J].Castroenterology,1980,79:311-315.

  [3]Jablonski S.Online multiple congenital anomaly/mental retard-ation(MCA/MR)syndromes[DS/OL].Bethesda(MD):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US),1999(2001-11-20) [2002-12-12].http://www.nlm.nih.gov/mesh/jablonski/syndrome_title.html.

  [4]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

  [5]张澍.心律失常[M]//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7-219.

  4.临床试验注册号:临床试验注册号应是从WHO认证的一级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得的全球唯一的注册号。临床试验注册号排印在摘要结束处。以“临床试验注册”(Trial registration)为标题(字体、字号与摘要的其他小标题相同),写出注册机构名称和注册号。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的论著摘要应含有CONSORT(Consd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声明(http://www.consort-statement.org/home)列出的基本要素。

  5.研究设计:应告知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方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告知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告知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告知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对随机实验/试验应注明具体的随机方法。

  6.统计学方法:应尽可能详细描述。用χ±s表达正太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p25,p75)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太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x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直线回归分析;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7.医学伦理问题及知情同意:须遵循医学伦理基本原则。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批准文号著录于论文中)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8.投稿方式: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接收纸质来稿,稿件需经中华医学会远程稿件处理系统(http://www.cma.org.cn/ywzx/index.html)或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网站(http://www.medline.org.cn/)投送,注册为作者后选择目标期刊,阅读本刊稿约,下载并填写《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投送介绍信及授权书》寄至本杂志编辑部。来稿需经作者单位主管学术机构审核。

  如涉及保密问题,需附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发表的证明。切勿一稿两投。投稿时必须注明该文稿是否已在非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交流过,或已用其他文种发表过(需征得首次刊登期刊的同意方可投稿),此3种情形不属于一稿两投。

  9.作者应同时具备以下4项条件:①参与论文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分析与解释;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③能按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对学术问题进行解答,并最终同意论文发表;④除了负责本人的研究贡献外,同意对研究工作各方面的诚信问题负责。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作者姓名在题名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前由全体作者共同讨论确定,投稿后不应再作改动,确需改动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以及所有作者亲笔签名的署名无异议的书面证明。


期刊引用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影响因子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4.2.6影响因子4044454925936757687447867397077517127629749859031 0421 2041 3051 3071 4221 6081 6961 5931 5831 677《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影响因子内科学类刊均影响因子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0500100015002000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发文量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4.2.6发文量 (篇)87103134133143135133116120971319995201216212238229223243244221213206183238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发文量内科学类刊均发文量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1002003000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总被引频次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4.2.6总被引频次 (次)1.030.770.770.650.750.670.310.440.380.410.520.620.580.780.680.640.630.630.630.50.540.570.70.810.830.92《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总被引频次内科学类刊均总被引频次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0.5101.5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往期文章
  • Brugada综合征--诊断、鉴别诊断和危险分层

    Brugada综合征是由于编码心肌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引起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而导致的综合征.临床上,这个综合征以V1-3导联ST段抬高、V1~3导联ST段多变、心脏结构无明显异常、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和晕厥的反复发作、以及心脏性猝死为特征[1-4].......

    作者:杨新春;周鹏;李延辉 刊期: 2002- 06

  • 标测浦肯野电位和舒张期电位在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消融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射频导管消融中标测浦肯野电位(PurP)和舒张期电位(DP)的作用.方法44例患者,男性30例,女性14例,年龄9~74岁,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均有阵发性心悸史,ILVT时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伴心电轴左偏41例、右束支阻滞伴心电轴右偏3例.在ILVT时标测到早PurP或DP的部位进行消融.结果44例患者的ILVT均在左心室间隔左后分支(41例)或左......

    作者:王祖禄;梁延春;韩雅玲;孙鸣宇;王晶;马薇;黄从新 刊期: 2005- 05

  • 三尖瓣环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探讨三尖瓣环不同部位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的策略及疗效.方法研究纳入2006年7月至2016年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行射频消融治疗的146例符合邻近三尖瓣环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性心律失常共146例,行射频消融术成功132例,失败14例,成功率90......

    作者:徐恩国;陈光毅;林加锋 刊期: 2018- 05

  • Lambda(λ)波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74岁,因“反复胸闷胸痛、晕厥3年余,加重20d”入院.既往否认高血压病史,吸烟,每日20支,酒已戒.血压121/80mmHg(1mmHg=0.133kPa),心率54次/min,心界无扩大,心律齐,心音低钝,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心肌梗死指标:肌钙蛋白(cTnⅠ)<0.05μg/L,肌红蛋白(Myo)86.9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2μg/L;生化常规:K+4.02......

    作者:王若燕;张凌志;王晓燕;狄丽芬;陈观奇 刊期: 2011- 05

  • 谷氨酰胺与缬沙坦对大鼠心房纤维化及缝隙连接蛋白43重构的影响

    目的研究谷氨酰胺(Gln)与缬沙坦对大鼠心房纤维化及缝隙连接蛋白43(Cx43)重构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160±20)932只随机等分为对照组(A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5mg·kg-1·d-1)(B组)、ISO(5mg·kg-1·d-1)+丙氨酰谷酰胺注射液(Ala-Gln)(0.75mg·kg-1·d-1)(C组)和ISO(5mg·kg-1·d-1)+缬沙坦......

    作者:张卫泽;鲍宏刚;马凌;李涛;王菲;韩娟萍;陈永清 刊期: 2013- 02

  • 磁导航指导下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与手动导管消融比较的荟萃分析

    目的:探讨磁导航指导下室性心动过速(VT)导管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之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内容为关于磁导航指导下VT导管消融(RMN)与手动导管消融(MCN)的文献,比较2种消融方式下即刻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等相关数据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经检索有4篇文献纳入,共328例患......

    作者:吴莹;王炜;李库林;郑杰;张常莹;刘晓宇;崔志敏;郁志明;王如兴 刊期: 2015- 01

  • 慢-快综合征心房电重构和逆向电重构现象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犬窦房结功能不良(SND)下心房快速刺激心房颤动(房颤)的模型,探讨缓慢心律失常下慢-快综合征发生的心房电重构和逆向电重构现象.方法12只健康成年犬用甲醛损伤犬窦房结建立SND模型,于左、右心房外膜7个部位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变化及离散度、房颤的诱发率及AERP的恢复过程.结果SND和心房快速刺激可导致犬心房各部位AERP缩短,AERP离散度增高.心房快速刺激终止后,......

    作者:李广平;王景安;许纲;刘恩照;杨万松 刊期: 2007- 03

  •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肌球蛋白重链基因表达的变化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收缩重构(contractileremodeling),即房颤诱发的心房收缩功能障碍,包括心房整体收缩功能的减弱和心房肌细胞的收缩特性的改变,是房颤时心房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房颤时心房组织收缩蛋白构成变化及其在房颤发病机制中的意义的研究较少,本文比较伴有或不伴有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心房组织肌球蛋白重链不同亚基αMHC、βMHCmRNA......

    作者:杨志平;张建成;陈林;林亚洲;林立芳;邓玉莲 刊期: 2006- 06

  • 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心脏穿孔的原因、临床表现和处理

    目的报道8例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发生的心脏穿孔,总结可能的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方法1991年11月至2003年5月,共4323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8例患者在消融左侧房室旁路(6例)或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2例)的过程发生心脏穿孔,发生率为0.19%.结果心脏穿孔的原因包括电极导管、房间隔穿刺或消融导管引起冠状静脉窦、心房、左心室或肺静脉破裂.X线透视和超声心动图证实心包积液......

    作者:马坚;张澍;王方正;楚建民;方丕华;陈新 刊期: 2003- 05

  • 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可引起心脏骤停而导致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其院外病死率高达85%以上,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医疗问题[1].......

    作者:牛国栋 刊期: 2008-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