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我们的办刊宗旨为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和政策,为人民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我国的临床电生理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从事心律失常学和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律失常学与心血管病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并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杂志。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首页>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6638
- 国内刊号:11-3859/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刘兴鹏;Michel Haissaguerre
关键词:早期复极, 综合, 特发性室颤, ERS, 心脏性猝死, 下壁导联, 心律转复除颤器, 特发性心室颤动, 心电图, 对照组, 侧壁, 病例对照研究, 医务工作者, 中年人群, 远期预后, 预后良好, 医学杂志, 新英格兰, 现象, 危险分层
摘要:话题的由来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电图现象,其定义是至少两个连续导联的J点抬高≥0.1 mV,且QRS波和ST段之间的锐利转折消失,而代之一段平滑移行曲线或者一个直立小波(J波).虽然Brugada综合征符合上述定义,但通常意义上的ERS是指位于下壁和/或侧壁导联上的早期复极现象.众所周知,ERS 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预后良好的心电图变异[1],然而近10余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事实可能并非如此:EBS 可能与心脏性猝死存在密切关系.在这些研究中,具代表性的是两篇近期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论文[2-3].其一是法国Haissaguerre等[2]于2008年发表的关于下侧壁导联ERS与特发性心室颤动(室颤)的病例对照研究.该研究入选了206例临床诊断为特发性室颤且已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并设立了412例由年龄、性别、种族、运动量相匹配的医务工作者组成的对照组.结果显示,特发性室颤组中高达31%(64例)的患者存在下侧壁导联的ERS,而对照组中这一数字仅为5%,从而证实ERS与部分特发性室颤确有关联.其二是时隔1年之后,Tikkanen等[3]发表的一篇关于ERS远期预后的研究.该研究共入选了10864例芬兰中年人群,平均随访时间高达(30±11)年.结果显示,ERS在该组人群中的检出率为5.8%,且下壁导联的EBS可显著增加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无疑,上述研究一方面重塑了人们对ERS的传统认识,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有无必要以及如何对ERS进行危险分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