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我们的办刊宗旨为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和政策,为人民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我国的临床电生理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从事心律失常学和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律失常学与心血管病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并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杂志。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首页>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6638
- 国内刊号:11-3859/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心房颤动发生机制及干预方法学研究: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案
黄从新;张澍;马长生;江洪;黄鹤;吴钢;李红良;唐艳红;杨波
关键词: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药物治疗, 上游调控
摘要:背景 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和调控机制不清,药物和导管消融是主要治疗方法.国外研究证实导管消融优于药物治疗,但我国缺乏前瞻性、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房颤发生机制和干预方法学研究旨在探讨房颤发生和调控机制,并对其治疗方法学进行评估,包括两部分内容:①房颤的发生机制(SMAF)研究;②药物和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对比(CAPA)研究.基本原理 ①SMAF研究: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涉及电重构、结构重构和神经重构.SMAF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筛选房颤相关基因,并建立相应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探讨上游调控房颤的靶点与可行性.通过肾去交感神经术(RDN)改变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研究其对房颤触发与维持的影响及机制;②CAPA研究:房颤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理想.控制心室率的策略对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生存率也无明显益处.导管消融发展迅速,逐渐成为节律控制的重要手段.CAPA研究通过多中心、随机方案前瞻性研究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设计方案 ①SMAF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获取房颤患者心房肌组织,利用基因筛查技术寻找房颤相关基因,根据基因筛查结果,在房颤动物模型中验证,并构建相应的基因工程动物,开展电生理研究;另一方面建立急性和慢性房颤模型,观察RDN对房颤电重构、结构重构、神经重构等的影响及机制;②CAPA研究包括两个部分,分别针对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各入选600例患者,均分成药物治疗组和导管消融组.药物治疗组采取控制心室率或节律控制策略.导管消融规定主要术式及消融终点.随访3年,一级复合终点包括脑卒中、外周血管栓塞事件、大出血、恶性心律失常(快速心房率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因心力衰竭住院等;二级终点为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和总死亡率.结论 通过SMAF和CAPA研究,在机制研究中旨在探寻房颤上游调控的关键环节及调控手段,为房颤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在治疗研究中旨在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终点和结果,为临床诊疗提供适合我国的循证医学依据,也为制定房颤管理指南和医疗行政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