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我们的办刊宗旨为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和政策,为人民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我国的临床电生理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从事心律失常学和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律失常学与心血管病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并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杂志。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663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859/R

邮发代号: 82-883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7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6638
  • 国内刊号:11-3859/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4年第6期文章
  • 误诊为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的Mahaim纤维一例

    患者女,12岁,因反复心悸3个月入院.入院时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示频发室性早搏(室早)和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图1),超声心动图检查、X线胸片及生化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入院诊断为室早和室速.第1次在Ensite3000Array三维标测系统下行室早和室速射频消融术,在右心室间隔面中部(图2)标测到基本满意靶点消融后室早明显减少,术后第2天室早室速复发,性质同术前,但室速发作持续时间更长.......

    作者:邓成钢;张劲林;韩宏伟;李振;苏晞 刊期: 2014- 06

  • 无症状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处理策略

    1992年,Brugada兄弟首次提出Brugada综合征(Brugadasyndrome,BS)的概念[J],至今已有20余年.目前为止,在BS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处理策略和基因学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少进展,先后也出版了数个共识和指南.但对无症状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处理策略仍存在争议[2-3].一、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和Brugada综合征传统上,根据V1~V3导联心电图形态,BS心电......

    作者:周冬辰;郑良荣 刊期: 2014- 06

  • 左心房与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住院率和病死率.研究表明心衰患者CRT术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明显改善[1-2],同时伴随着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降低[3-4];还有研究发现,心衰患者左心房大小与CRT疗效有明显相关性,左心房较小的患者,CRT术后反应率更高[5-6],提示左心房与CRT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本文就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及可能机制综述如......

    作者:刘志泉;严激;陈康玉 刊期: 2014- 06

  • 心脏再同步治疗技术改善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

    虽然心血管疾病诊疗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及心血管诊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很多心脏疾病患者的生命得到救治和延长,但另一方面造成越来越多的心脏疾病终进展到心力衰竭(心衰)这一临床预后不佳的阶段.即使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中、重度心衰患者的年病死率也可达到30%~60%.在此背景下,本世纪初诞生了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技术,通过程序控制的双心室起搏,促进左右心室的同步收缩,可明显改善适......

    作者:李明辉;陈瑞珍;宿燕岗 刊期: 2014- 06

  • 慢性激活天门冬氨酸受体对心室复极变异性储备和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研究慢性激活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对心室复极变异性和储备的影响,探讨其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方法36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CTL组)、NMDA受体激动剂组(N组)和NMDA受体激动剂+抑制剂组(N+M组).在Langerdorff灌流下,行不同频率的S1S1和短阵快速(Burst)刺激左心室前壁和后壁;记录单向动作电位复极到......

    作者:石少波;刘韬;梁锦军;唐艳红;杨波;黄从新 刊期: 2014- 06

  • 新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算法减少不恰当电击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在心脏性猝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得到了验证[1-6].根据ICD电击治疗的判断时机与临床效果,我们将ICD的电击治疗分为恰当必要的、恰当不必要的[指可以自行终止的或通过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的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和不恰当的.ICD不恰当的电击治疗是ICD术后的一个主要的并发症.根据以往的临床研究报道,11.5%~32.0%的患者植......

    作者:项美香 刊期: 2014- 06

  • 左心耳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认识和建议

    一、前言心房颤动(房颤)为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其严重并发症为血栓栓塞事件,轻者影响生存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因此,在该病的防治策略中,预防栓塞事件的发生系重要的防治策略.在预防血栓栓塞事件中,规范的抗凝治疗已获满意疗效,然因需长期抗凝,患者依从性较差.据估计,我国房颤患者规范抗凝治疗者不足10%.因此,探索新的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策略便显得尤为必要.......

    作者: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4- 06

  •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一例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ubcutaneousimplantablecardioveter-defibrillator,SICD)不需要经静脉在心脏中放置导线,无需X线透视,通过解剖标记指导即可完成植入,是一种全新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于2014年12月23日植入了国内第1台SICD,现报道如下.患者男,33岁,因“发作性心悸、头晕5年,加重3个月”入......

    作者:华伟;丁立刚;郑黎辉;刘志敏;樊晓寒;陈柯萍;张澍 刊期: 2014-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