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我们的办刊宗旨为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和政策,为人民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我国的临床电生理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从事心律失常学和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律失常学与心血管病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并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杂志。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663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859/R
邮发代号: 82-883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7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6638
- 国内刊号:11-3859/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右心室不同位点起搏对QRS时限的影响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的QRS时限,为临床导线放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16例符合Ⅰ类或Ⅱa类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在放置心室导线过程中,分别在右心室心尖部、流入道、中位间隔部、高位间隔部和流出道等不同位点起搏右心室,记录起搏时的体表心电图,比较不同位点QRS时限和形态的差异.结果与基础心电图QRS波比较,所有右心室起搏部位心电图QRS时限均明显增宽(P<0.001);以心尖部起搏QRS时......
作者:任晓庆;唐闽;方丕华;王方正;张澍 刊期: 2013- 04
-
起搏器更换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起搏器更换时持续性心房颤动(PAF)的发生情况.方法124例行起搏器更换的患者根据病因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组及房室阻滞(AVB)组,根据起搏模式分为DDD(R)及VVI(R)组,分析PAF的发生情况.结果平均更换时间为(8.2±2.5)年,PAF发生率为26.6%(33/124).SSS组61例行VVI(R)起搏,22例行DDD(R)起搏.前者更换时PAF占34.4%(21/61......
作者:高运来;郁志明;张常莹;郑杰;李库林;吴小庆;王如兴 刊期: 2013- 04
-
白细胞介素6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房颤动的关系
心房颤动(AF)是心脏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在10%~65%之间[1].心脏手术后房颤(postoperativeatrialfibrillation,POAF)不仅影响患者心功能,造成血栓、栓塞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给社会、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由于POAF的发生和维持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至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或方法能够完全预防POAF的发生.......
作者:余萌;吴瑛 刊期: 2013- 04
-
NMDA受体在心肌梗死后抑郁大鼠心电生理异常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建立心肌梗死(MI)后抑郁大鼠模型,检测心室颤动(室颤)阈值及心肌细胞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亚基(NMDAR1)、Kv4.2的表达情况,探讨NMDA受体在心肌梗死后抑郁大鼠心电生理异常中的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抑郁组(MDD组)、心肌梗死组(MI组)、MI后抑郁组(MI+MDD组)和氟西汀组(F组).通过结扎冠状动脉......
作者:石少波;梁锦军;谌晶晶;王芳;谌莹莹;袁晓冉;曲川;杨波 刊期: 2013- 04
-
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心肌移植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电生理活动
目的应用微电极阵列芯片(MEA)标测技术评价液态Ⅰ型胶原与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混合构建工程化心肌组织(ECT)移植于大鼠陈旧性心肌梗死(MI)区后对心肌电重构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液态Ⅰ型胶原与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混合培养构建ECT片层.48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MI组、MI+片层移植组(MI+graft组)、MI+假片层移植组(MI+sham-gaft组),每组12只.对照组开......
作者:张玲;孙娟;马嵋;侯月梅 刊期: 2013- 04
-
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对心房颤动心房肌细胞凋亡和溶解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对长期心房快速起搏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犬心房肌细胞凋亡和溶解的影响.方法21只犬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β3AR抑制剂组.无菌条件下行开胸手术,植入高频起搏器(600次/min)行心房快速起搏3周,建立房颤犬模型.β3AR抑制剂组于术后1周经皮下给予β3AR抑制剂(L748337)2μg·kg-1·h-1,直至起搏3周结束.分别于起搏前、起搏3周后测量各组犬左心......
作者:盛力;闫薇;张霞;刘广忠;赵静;沈缪玲;黄侃;李悦;李为民 刊期: 2013- 04
-
遵循指南实践改善心脏再同步治疗反应性
较高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无反应率仍然是困扰和制约CRT临床应用的难题.既往进行了大量研究来寻找CRT反应性的预测因素,包括性别、左心室功能不良病因、心脏运动失同步程度、束支阻滞类型、左心室导线植入位置等,但都未能得到满意结果.改善CRT反应性涉及术前病例筛选(适应证选择)、术中左心室导线植入佳部位、术后CRT参数优化以及充分的药物治疗等诸多因素,缺一不可,不能偏废.虽然CRT应用于临床已逾十......
作者:华伟;张澍 刊期: 2013- 04
-
超声心动图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心脏再同步治疗后右心室功能的判定价值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应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右心功能及同步性变化.方法接受CRT患者22例,在CRT术前、术后1周及6个月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功能、右心室功能及同步性参数,通过QTVI技术测量右心室游离壁的三尖瓣环处的右心室等容舒张时间(RVIRT)、等容收缩时间(RVICT)及射血时间(RVET),并计算右心室心肌功能指数(......
作者:王冬梅;张徽;齐书英;丁超;李洁;王菲 刊期: 2013- 04
-
房间阻滞对心脏再同步治疗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
目的评价房间阻滞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69例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体表心电图Ⅰ导联或aVL导联或V1导联P波时限及形态,分为:房间阻滞组(17例)、房间传导正常组(52例).术后1、3、6、12个月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UCG)及24h动态心电图(DCG),并根据患者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决定是否接受超声指导下起搏器优化.结......
作者:孙琦;徐健;严激;安春生;孙贤林;苏浩;陈康玉;杨冬妹;胡杨 刊期: 2013- 04
-
心脏再同步治疗快速优化新算法
目的提出新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优化算法,并验证其合理性.方法根据心脏电机械偶联原理,将体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指标的数量关系用新公式表述,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新算法与现有方法的差异.41例患者随机分为新算法组(21例)及腔内心电图(IEGM)组(20例),每例均分别用新算法、传统超声心动图法及IEGM法优化,即刻比较3种方法的主动脉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TI)及耗时.然后新算法组采用新算......
作者:刘汉雄;蔡琳;邓晓奇;李锦;童琳;邓珏琳 刊期: 2013- 04
动态资讯
- 1 急性心包炎PR段偏移的临床意义
- 2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
- 3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
- 4 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随访研究
- 5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更换患者无症状囊袋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 6 微创栓塞法犬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及其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变化
- 7 直接房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
- 8 心脏起搏领域新临床研究——来自2014年美国心律学会(HRS)年会的报道
- 9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再评价
- 10 典型心房扑动消融术后峡部计时间期的变化预测双向阻滞的价值
- 11 双心室起搏治疗VVI起搏模式导致慢性心力衰竭一例
- 12 微小RNA与心脏再同步治疗
- 13 房室结快、慢径1∶2传导心室致心动过速和左、右束支阻滞一例
- 14 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变异性心绞痛并发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 15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Brugada综合征一例
- 16 以电风暴为初发表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17 第六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纪要
- 18 生理性起搏器治疗患者基本情况的变化趋势(1999-2007)
- 19 三种判断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的心电图方法比较
- 20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早期左心室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