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我们的办刊宗旨为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和政策,为人民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我国的临床电生理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从事心律失常学和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律失常学与心血管病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并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杂志。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663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859/R

邮发代号: 82-883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7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6638
  • 国内刊号:11-3859/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2年第1期文章
  • 心房颤动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的预测因素

    由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引起的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有一部分于二尖瓣置换术后可转为窦性心律.本文分析了影响窦性心律恢复的可能因素.资料和方法1997年1月至2000年11月,选择由同组医师操作的二尖瓣置换患者73例,男性25例,女性48例,年龄27~65(44±9)岁.均患有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其中23例手术后转为窦性心律(SR组),50例仍保持慢性房颤(AF组).......

    作者:李红昕;郭兰敏;马家驹;吴树明;范全心;盛立军 刊期: 2002- 01

  •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心室颤动发生原因探讨

    我院于1989~2001年间共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1860例,其中7例在CAG过程中发生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为0.39%.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45~75岁.诊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5例,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例.7例中4例有晕厥发作史,4例有高血压病,2例糖尿病.......

    作者:段宝祥;陈绍良;黄进;刘玲玲;常芸 刊期: 2002- 01

  • 莫雷西嗪预防近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随机对照研究

    开放随机对照观察莫雷西嗪在预防近期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103例近期起病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病程≤7d),入选时未观察到器质性心脏病或有高血压但不伴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3组:安慰剂组30例,莫雷西嗪组36例,普罗帕酮组37例,口服剂量均为600mg@d-1.观察2周,对初始药物预防无效患者交叉用药,Ⅱ组11例莫雷西嗪治疗无效者改服普罗帕酮;Ⅲ组20例普罗帕酮治疗无效者改服莫雷西......

    作者:张麟;李静;万昕红;胡大一 刊期: 2002- 01

  • 48例心房颤动伴长RR复律前后的心电观察

    以往认为心房颤动(房颤)合并RR≥1.5s或者出现交界区性或室性逸搏是诊断房颤伴二度房室阻滞的依据,为避免出现严重缓慢的心室率不予复律治疗,本文通过对48例房颤伴长RR的患者复律治疗前后的心电变化观察,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作者:杨华;王雪涛 刊期: 2002- 01

  • 家用小电器对起搏器工作影响的临床观察

    资料和方法选择1999年12月至2000年11月间在我院安装Pacesetter公司生产的起搏器的3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年龄45~80(67.2±10.8)岁,其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起搏器类型为DDDR2例,DDD6例,AAI2例,VVI28例.......

    作者:罗心平;施海明;王彩萍;范维琥;戴瑞鸿 刊期: 2002- 01

  • 三腔起搏器植入时可剥脱导引导管和左心室2187导线的应用

    双心室同步起搏可治疗晚期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起搏部位直接影响双心室同步起搏的效果.因而寻找左心室导线的导入途径、起搏部位和操作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采用可剥离(peel-away)导引导管,将特殊的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植入左心室静脉,成功地进行了双心室同步起搏.......

    作者:孙宝贵;汪爱虎;庄亚纯;温沁竹;金炜;庄文燕 刊期: 2002- 01

  • 抗心律失常新药——Ibutilide

    Ibutilide(伊布利特)是速效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终止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和心房扑动(atrialflutter,AFL)的发作具有较高的疗效,是目前美国FDA批准的用于治疗AF和AFL的药物[1].......

    作者:楚建民;张澍 刊期: 2002- 01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IVT)是指目前的诊断技术未能发现明确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证据且无促心律失常因素存在的室性心动过速[1-3].早在1922年Gallavardin[4]就报道了无心脏病临床证据的患者中有频发的室性早搏(室早)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随后的研究均证实此种心律失常的存在,这种心律失常较少见,其发生率约占所有室速的1......

    作者:朱莉;曹克将 刊期: 2002- 01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Carto系统与常规标测方法指导消融的对比研究

    目的Carto系统可进行电解剖标测,显示心腔三维解剖结构.本研究通过Carto系统与常规标测方法指导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比较,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特发性室速患者,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10例应用Carto系统在相关心室标测,显示心室三维电激动图并指导消融,作为Carto组.另15例在X线下常规标测和消融,作为常规方法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及放电次数、消融成功率、......

    作者:吴书林;方咸宏;杨平珍;李海杰;陈泗林;詹贤章 刊期: 2002- 01

  • 射频消融特发性左前分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室速)多起源于左后分支区域,关于其电生理机制和射频消融治疗已有较多报告[1].特发性左前分支室速的电生理机制和射频消融治疗罕见报道[2,3],有限的病例报道中认为起源于左前分支区域的室速与起源于左后分支区域的室速一样,可能为折返机制所致,但尚未证实.本文报道1例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证实的特发性左前分支折返性室速.......

    作者:王祖禄;韩雅玲;梁延春;梁明;王守力 刊期: 2002- 01